潮人文化百科  > 所属分类  >  教育机构   
[0] 评论[0] 编辑

韩山书院

    韩山书院是潮州一座古老的书院,始建于宋元祐五年(1090),由知州王涤建于城西南,时匾为“昌黎伯庙”,祀韩愈,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
记载

  【《潮州的书院》】韩山书院:南宋淳祐三年(1234)建成,时院址位于今潮州市南郊的蔡陇村地名“圣者亭”。

  【《广东通志初稿》】韩山书院:在州城南。宋元祐五年(1090)知州事王涤始建为韩文公庙。淳熙六年,知州事丁允元迁于东山。庆元五年,知州事沈杞复建亭于旧址。淳祐三年,知州郑良臣改建为祠堂,前为讲堂,列以斋舍。元至顺间,总管王元恭改建为韩山书院。

  【嘉靖《潮州府志》】韩山书院:在城西南。宋元祐五年(1090)知州王涤始建,扁曰“昌黎伯庙”。淳熙十六年,知州丁允元迁于东山。庆元五年,知州沈杞复建于旧址。淳祐三年,知州郑良臣改建祠堂、斋舍,课试诸生。元至顺间,总管王元恭改为城南书院。

      【饶宗颐《潮州志》】韩山书院在城东韩山麓,元时在城南昌黎庙址。至正丙午,总管王翰毁大隐庵建,以吴期为山长,海阳戴希文讲学。其中,康熙三十年巡道史起贤于韩山文公祠左,即明御史蔡梦悦祠改建,移蔡公千载甘棠坊于外,就坊址建大门,颜曰:“韩山书院雍正十年”。知府龙为霖沿院址扩而新之,延海阳翁廷资主讲事而为之记。乾隆七年,陆丰余圣言兼任教职长乐詹学海。五十五年大埔饶庆杰曾讲学于此。嘉庆十六年巡道温承志重修,延嘉应王利亨、丰顺郑家蘭掌任教事。道光间巡道杨希铨捐置书籍。十八年镇平黄钊、嘉应黄仲容李光彦、咸丰四年大埔邱建猷、何探源、嘉应李铿载、同治四年顺德梁有成、番禺丁杰、南海潘衍鋆,皆曾讲学于此。十年巡道张铣重修之。光绪八年巡道彭懋谦于院右,蔡陆二祠增建,斋舍凡二十四间并延长沙,袁绪钦为山长。十六年大埔何如璋主讲西学。十八年巡道曾纪渠拨款增膳,录取惠潮嘉三属生童送院肄业。二十三年,知府李士彬延丘逢甲主讲维新之学。光绪二十九年春,陈香轮侍御曾掌教于此。同年,兵備道、褚成樸改为惠潮师范学堂,即今省立韩山师范学校。

      【《清巴县龙为霖韩山书院碑记》】余治韩山书院落成,司事者请为文以志之,余曰:唯唯。已而选集诸生,将入肄业,则又请,余曰:唯唯。规模既定,师弟子相与讲习其中,日有课,月有程,行且匝岁,济济称极盛焉。俱其无以垂久远,而诏来此也。又咸以为请,余曰:唯唯。所为迟迟若不寓意者,岂诚怠厥事耶,抑非第拙于文词已也。窃见夫世之从事书院者,朝挂名籍,暮己自夸于里闾曰:我院中士也,甚或借以陵轹乡愚,出入官署,偶兴至,则一至院中,扬扬甚自得。叩其所以教,所以学,鹅湖白鹿之规,经义治事之实,茫乎未之有闻。故今天下谓书院中士纯盗虚声耳。苟相沿陋习,草草营建,初就即辇巨石而置之门前,迫欲标其名,纪其事,扬其盛德,惟恐后时。是直树一沽名之帜为诸生倡,上以名招,下以名应,交相逐于一日之虚誉,不旋踵而烟消云散矣,虽丰碑林立奚取哉。余方教诸生务实,敢皇皇为名高与!且夫古之所谓不朽者三,金石不与焉。一曰立德,次曰立功,三曰立言。诸生朝夕咿唔,学为文章矣。顾自视有可以不朽者否?坐而言果能起而行乎?修之于家而献之于国者,又未知其何若也,微论碌碌终身,纵一旦博青紫,苟富贵,驰骋当路,嚣然得志于时者之所为,当时则荣,殁则巳耳,曾何足辱韩山片石而冀永之碑碣哉。昔韩公之治潮也甫八月,尝命进士赵德为之师,潮人由是知学,至今称海滨邹鲁焉。然余曾访其遗迹,曾不闻有残碑断碣,只字片词留于后者,而潮之人久而不忘。其荐绅称述盛事,津津然齿颊余芳,樵夫牧竖亦乐道其姓氏以为美谈。甚至山川树木皆以韩称,反若借公之名而后可以见重人间、垂诸奕者,其不朽果安在哉。霖本凉德,承乏是邦,日惟素餐是愧,又不幸少年滥厕科第,学无原本,自揣生平道德闻望,勋业文章,何一可步公后尘,则所恃以传诸久远,俾院中规模,后世得有所考以不替,能无望于诸生与!诸生诵习韩山之麓,仰见三峰峭削,拔起云霄,苍松怪石,森然罗列今古。俯则韩江抱其前,四时烟波缭绕,水族百物之怪靡不备具。间且遥望,海云靉霴,倏忽变幻,千态万状,莫可端倪。类能入学士心胸,发其奇?m傥之气,而助其高世拔俗之思。矧院北数武,公之遗像在焉。北斗泰山,晨夕近人,能无感动兴起慨然有志于古以求其所谓不朽者哉。毋近名,毋欲速,沉浸醲郁于周孔之书,庶几养其根以俟其实,遇则铭勋钟鼎,黼黻太平之盛,不则卷而藏之,善化乡隅而著述有以自见于后,则余书院之设为可以不虚矣,是不可书而志之,以为诸生劝。院址创自观察史公起贤,余沿而扩之。为楼三,贮古今书籍,颜曰振华,堂曰原道,仍其旧。书舍厅屋凡百一十间,绕以垣墙,奎星阁辅其左,乞佩亭枕其后,观鱼槛临其前,错植花果竹树千株,又疏池种莲以助胜概。是役也,始于壬子九月,越癸丑三月告成。董其事者邑绅士黄枢谟、陈鸿,捐置书史,海阳令龚松林,司教铎则进士翁廷资、孝廉杜道坦,翁本郡名宿,杜江西新建人。方今圣天子加意文学,海隅日出之乡,增设教职,应选而来,余因得延之云。大清雍正十有二年,岁次甲寅夏五月,赐进士中宪大夫知潮州府事加二级纪录三次重庆龙为霖撰,黄枢谟篆额书丹。

历史
雍正年间的韩山师院图雍正年间的韩山师院图

      宋元祐五年(1090),潮州知州王涤,在城南建昌黎伯庙。“置膳田,养庶士”,祠祀韩文公,号称书院(参见祖植椿《重修韩祠碑》,载《潮州市文物志》6-16页。

  淳熙十六年(1189),知州丁允元迁韩庙建于水东之韩山(又名双旌山),原地遂墟。

  淳祐三年(1243),郡守郑良臣在韩庙故地建韩山书院。外敞二门,讲堂中峙,匾曰城南书庄。后有堂匾曰泰山北斗,公之祠在焉,旁立天水先生赵德像。翼以两庑,四辟斋庐,曰由道,曰行义,曰进学,曰勤业。山长堂长位于祠堂之左右,仓廪庖湢井厕,靡不毕备。复拨置田亩山地为廪士之费,租入附于学库收支,董于佥幕。洞主郡守为之,山长郡博士为之。职事则堂长、司计各一员,斋长四员,斋生以二十员为额。春秋二试,则用四书讲义,堂计斋职以分数升点,一如郡庠规式。春秋二祀,则用次丁,郡率僚属以牲币酒醴献,工歌东坡祀公之诗以侑之。此书院创始之规模也。”(《永乐大典》卷5343第44页)

  淳祐五年(1245),陈圭任郡守,对韩山书院“尤切加意,春秋课试,亲为命题,讲明四书及濂洛诸老议论,以示正学之标的。捐金市朱文公所著书,实于书庄,与士友共切劘之。又刊复斋所书仁说于二壁,以广诸生之见闻。拨钱一千五百贯,置田益廪。增塑周濂溪、廖槎溪二先生像,并祠其中。”(《永乐大典》卷5343第44页)

  林希逸在咸淳五年(1269)撰写的《潮州重修韩山书院记》中云:“韩山书院余闻之旧矣..….前使君郑公良臣筑室于斯,匾其三门:曰城南书庄论堂;曰宗道祠室;曰泰山北斗,文公居中,天水赵公左,濂溪槎溪二公右。两庑四斋,职员十,生徒倍,食之以田。”(《四库全书》第1185册第669—670页)可见当时韩山书院已具相当规模。一是有主事机构,设洞主、山长、堂长、斋长、司计等职事;二是讲堂、祠堂及斋舍等设施完备;三是拨廪置田养士,经费有着落;四是讲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,以四书经义及周张程朱理学为讲学考课内容,重讨论切磋以广诸生见闻;五是每岁行春秋二试、二祀,成为定制。世人评曰:“潮为广左甲郡,文物亦诸郡甲,在昔学宫雄伟,韩山书院亦然。”(见《永乐大典》卷5345第31页)

  咸淳五年(1269),韩山书院投入使用不到30年,其基本构架已不堪负荷,摇摇欲坠。时福清人林式之任潮州通判兼代理知州事,一次,他到书院讲学与祭拜韩公,目睹此状,曰:“书院这样破败,却没去修葺它,我感到非常惭愧!”随即以匡扶文教为己任,捐出俸金40两,委任书院堂长林震曾负责修复。

  宋元更替之际,韩山书院毁于兵火。

  元至元廿一年(1284),韩山书院重兴,以山长1员主之,祀孔子、韩愈。。

  至顺二年(1331)夏,潮州路总管王元恭,拓建书院祠祀孔子、颜子、子思、曾子、孟子一圣四师,韩公(韩愈)、赵德、陈尧佐配享,两庑从祀贤守王涤、李迈、丁允元、廖德明、郑良臣、林寿公、陈圭。建原道堂及“由道”、“进学”二斋舍,作为诸生肄习之所。院舍祠祀一一具备,宏敞壮伟倍加于前。书院弦诵之声,成为潮郡之一伟观。(见《永乐大典》卷5345第36页)。

  至正十二年(1352),书院又毁于火,遗址披满荒草,名存实亡。

  至正廿六年(1366),潮州路总管王翰(那木翰),以书院原址不合礼制为由,毁掉城内西南的大隐庵重建韩山书院,增建鸢飞鱼跃亭。

  明代,建在城西南大隐庵旧址的韩山书院继续办学。

  永乐至万历年间,先后8次重修、维修。明永乐二年(1404)、天顺七年(1463)、嘉靖七年(1528)和二十五年累有修葺拓建。万历五年(1577)巡道副使夏道南重修后堂,匾题“明经馆”,置田租600石以赡士。十一年知府郭子章又修,撰联悬于浩然堂。联为:“跃虎凤,翔蛟龙,斯文百代雄山斗;尊孔孟,拂佛老,正气千年配邹鲁。”

  清顺治四年(1647)、康熙二十二年(1683)分别修缮、重修。

  康熙廿七年(1688),知府右文晟改韩山书院改为南隅社学。

  康熙卅年(1691),惠潮巡道史起贤,于笔架山麓麓蔡梦悦祠新建昌黎书院,南隅社学后改称海阳县属之城南书院。自此,昌黎书院与城南书院分立。昌黎书院建于韩文公祠左,“文庙为展谒释奠之地,书院则讲学课文之所,相须有成,不可阙也。”(见《昌黎书院碑记》)  

  雍正十年(1732),潮州知府龙为霖将昌黎书院扩而新之:为楼曰振华(作藏书之所),为堂曰原道,为书舍厅屋凡110间。复称韩山书院。其原道堂有联:“多士讲习斯堂,当思文起衰,道济溺,体具用周,方信韩山有地;大儒温饱非志,与其月赏钱,岁靡禄,名存实亡,何如椽木无花。”择录3州生童肄业其中,巡道主课试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、律赋、策论。此后的韩山书院隶于惠潮嘉道,广录惠、潮、嘉3州生童来院肄业,由巡道主持课试甄别。

    嘉庆二年(1797)知府韩义、同治十年(1871)巡道张铣先后3次重修韩山书院。
光绪廿八年(1902),岭东兵备使者丁宝铨,重修韩山书院院舍。“书院适居韩山之半,韩公祠及陆公(注:陆秀夫)祠均附丽焉。院门前临清池,气象轩朗。院宇随山势为转曲,颇极涵蕴幽窕之致。入院摄层而上,江山之胜,揖于几席。三州人士读书其中,实足存养天机,蓄蕴奇伟。”(见《重修韩山书院记》)

  嘉庆十九年(1814),讲堂的匾额书“进德修业”。

  光绪二年(1876)知县温树棻拨银1540两发商生息,加增膏火。十八年知县李微庸改建院舍,延师掌教,设监院1人,以县学官兼任。每年甄别1次,招正课生童各25名,加额各5名,副课无定额,由知县录取。副课连续3次列优等者准补正课。每年二月开课,十月止课。正课生每月膏火银1.4两。

  光绪廿八年(1902),岭东兵备使者丁宝铨,重修韩山书院院舍。“书院适居韩山之半,韩公祠及陆公(注:陆秀夫)祠均附丽焉。院门前临清池,气象轩朗。院宇随山势为转曲,颇极涵蕴幽窕之致。入院摄层而上,江山之胜,揖于几席。三州人士读书其中,实足存养天机,蓄蕴奇伟。”(见《重修韩山书院记》)

  据资料考查,清代在韩山书院担任过山长、主讲的人士中,有进士15名,举人5名。如乾隆七年(1742)担任山长的佘圣言,是雍正年间进士,当过纂修官,后回陆丰,出任韩山书院山长后,为韩山书院制定学约8条:敦实行、崇经学、正文体、严课程、习声律、谨礼节、重友谊、戒轻薄。任职5年,严于管教,倍受称赞。光绪年间,韩山书院所课,除四书经文律赋等旧学外,也兼授西学。历任山长之最著名者有邱建猷、丁杰、何如璋、邱逢甲等。台湾著名爱国志士、诗人、教育家丘逢甲,于光绪廿三年(1897)掌教韩山书院,主讲维新之学,对传播民主爱国思想,培育时代新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
  二十四、二十七年先后奉文改为学堂,二十九年,由惠潮嘉兵备道褚成博再改为惠潮嘉师范学堂。

  辛亥革命后,相继改为广东省立惠潮梅师范学校、省立二师、省立韩师、韩山师范等。

  从宋创建起到清末,韩山书院迁建、重建、修葺达20多次,一直是粤东兴学育才、人文荟萃之地,始终占据着州、路、府、道之学的重要位置,对粤东地区文化的传播、教育的发展、民风的善化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,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。

建筑

  庆元五年(1199)知州沈杞在韩庙旧址上建了盍簪亭,作为迎送官员的处所。

  绍定二年(1229),知州孙叔谨把八贤祠迁建到韩庙东面,并在祠前建亭,匾写“海山风涛”,此为南珠亭,取自韩愈诗“婆娑海水南,簸弄明月珠”。一说此亭为绍兴年间郑厚所建。

  淳祐三年(1243),城南郊外的韩祠(庙)搬走,郑良臣在其遗址上创建韩山书院:书院的两扇大门向外敞开着,前面坐落着讲堂,讲堂的匾额写着“城南书庄”四大字。后座是“泰山北斗”堂,即韩文公祠的所在,韩公像旁边配立着天水先生赵德的遗像,后来又增加周濂溪(周敦颐)、廖槎溪(德明)作配祀。在两座正堂的两旁配以廊屋,四边各辟建1所斋舍,斋名分别叫做“由道”、“行义”、“进学”、“勤业”。山长及堂长的居室紧挨在祠堂的左右。粮仓、厨房、浴室、水井、厕所等配套设施,一概具备。

  韩山书院旁还有一座佛寺,年代不详,约为圣者庵(亭)的前身。

  元代,书院中的祠庙从一座增为两座,增添祭祀对象;祠庙与讲堂的位置颠倒,祠庙在前,讲堂在后。

 宋元之交(1278),宋修书院毁于战火。

  元至元廿一年(1284),重建韩山书院,但书院仅复,规模隘陋,营缮多缺。不久,于韩祠前面建造先圣燕居室,祭祀孔子和“四师”——颜回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。祠庙、神位依着地势,都坐西向冻。

  泰定二年(1325),燕居室的南面新建庙宇,把韩文公遗像从旧祠里迁徙过来,神位变成坐北向南。

  至顺二年(1331)夏,潮州路总管王元恭在燕居室后面建造新韩祠,两座前后对直,宽深一致。韩公像迁回原位,以赵德、陈尧佐配享,两庑从祀贤守王涤、李迈、丁允元、廖德明、郑良臣、林寿公、陈圭。填平书院后面10余丈宽的池塘,上盖“原道”堂,堂两旁辟建二斋,西边叫“由道”,东边叫“进学”,作为士子们学习的地方。厨房、仓库、山长居室、贮藏室等一应俱备。此次修建从五月到九月,历经4个月完成,书院前还恢复祭祀前朝贤达的九贤堂(祠),并仍旧配建南珠亭。

  书院的前面有一个池塘,上建“鸢飞鱼跃”亭,为元末王翰所建,正统三年(1438),潮州知府王源重修,此后兴废不常。

  书院前还有“泰山北斗”坊,民国仍存在。

  雍正十年(1732),书院的上谕颁发前夕,知府龙为霖大规模扩建昌黎书院,增设配置,面貌焕然,趁机改名为韩山书院。新书院沿着昌黎书院的基础扩建,其主体原道堂,仍按旧址作三间,重新建造,外面是大门和围墙。再从原道堂的后面依山势拾级而上,为新建的振华楼,有3栋,用来贮藏图书。左右两边分布着数列廊屋,共有书舍、厅、屋110间,为生徒读书居住之地。从右边转向南面,建有一座魁星阁;从左边转向北面,为原有的陆公祠(始建于明弘治年间,祭祀南宋忠臣陆秀夫),此时又在祠前增建书舍8间。在半山腰上还建起一个乞珮亭,可供师生凭栏远眺。书院门口还挖了一口池塘,养着游鱼,栽上荷花。池中建起一个亭子,亭子就像画舫一样,没有观鱼槛。在书院的空地上种了一千株花果树木,以添胜概。书院里的对联、匾额多是由各位大官员所题赠。后因求学人数增多,又在书院西面的空地上辟建书舍。规模宏伟,气势不凡。

  乾隆年间,书院左右又增加了龙公祠,三仁祠,景贤祠等祭祀场所。

  嘉庆十三年(1808),温承志任巡道,倡议改建书院,委任地方绅士主持,到十六年(1811)完工。门额换成灰沙结构,里面建石牌坊,匾书“抉汉分章”四字(取自苏东坡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的“手抉云汉分天章。”)。

书院八景

  韩山书院内环境优雅,景色宜人,各种建筑配置与花木池塘的设置相辅相成,故有八景之说,嘉庆年间,郑昌时作《八景》诗云:

  1. 亭荫榕幄

  绿树荫如幄,青山张似屏。此中堪着我,坐啸飞霞亭。

  2. 石蹬松涛

  驱涌起云涛,韩文八代高。长松撑石蹬,竟日风飕飕。

  3. 曲水流觞

  九曲涧边水,三春掌上杯。临流人对酌,一笑山花开。

  4. 平池浸月

  池水碧于油,春宵平不流。中天澄壁彩,横笛浪西楼。

  5. 橡木遗迹

  科名以人重,重人及此水。后来科名人,尝以花开卜。

  6. 鹦鹉古碑

  奋势如跳龙,藏锋作卧虎。天门凤阙中,灵异调鹦鹉。

  7. 水槛观鱼

  休道我非鱼,莫论子非我。万物一体中,达观无不可。

  8. 山窗听鸟

  松枝挂山鸟,窗前话春晓。欲抒一春情,笔舌无尔巧。

韩山书院对联

  好古偶疑鹦鹉字;登高常记凤凰诗。

  清代钟迈宾题韩山书院

  凭栏望韩夫子祠,如此江山,已让前贤留姓氏;把酒吊马将军庙,奈何天地,竞将残局付英雄。

  清代丘逢甲题韩山书院

  五载赋栖迟,看桑海婆娑,南珠正媚;三山忆俦倡,愿天风鼓落,北斗常依。

  清代何秋槎题韩山书院

  跃虎凤,翔蚁龙,斯文百代雄山斗;尊孔孟,拂佛老,正气千年配邹鲁。

  明代郭子章题浩然堂

  多士讲习斯堂,当思文起衰,道济溺,体具用周,方信韩山有地;大儒温饱非志,与其月赏钱,岁靡禄,名存实亡,何如椽木无花。

  清代龙为霖题原道堂

  如此江山,对海碧天青,万里烟云归咫尺;莫辞樽酒,值蕉黄荔紫,一楼风雨话平生。

历代书院掌教
翁廷资

  翁廷资,雍正年间韩山书院主讲。字尔偕,号海庄,广东海阳(今潮安)人。

  少时读书阴那山,3年不返,学有根底。康熙四十年(1702)壬午乡试名列第三。己丑(1709)中进士,授四川渠县令,后为韶郡教授。雍正年间任韩山书院主讲,士习文风翕然一变。擅于诗文,著有《韩山诗笺》、《栋花小署诸草》。

佘圣言

  佘圣言,乾隆初年韩山书院山长,广东陆丰县人。

  雍正元年(1723)中举,翌年 (1724) 甲辰科登进士,授宗府主事充玉牒纂修官,在京3年,以亲老归家。乾隆初年,应潮州金知府之聘到韩山书院任山长,制订韩山书院学约八条:敦实行,崇经学,正文体,严课程,习声律,谨礼节,重友谊,戒轻薄。每条都讲明道理,提出要求,勉励诸生“加意造就”,“虚心以求实益”,“潜心玩索,则思若启,行若翼,有德有造”。掌教有方,士子有成者多。著有《眺远楼诗集》传世。

詹学海

  詹学海,乾隆廿年(1755)韩山书院主讲,原籍是广东长乐县(今五华县)华城镇。

  乾隆九年(1744)甲子举于乡。十六年(1751)辛未科登进士,授刑部主事山西行走,兼律馆纂修。廿年(1755)乙亥主讲韩山书院。廿七年(1762)壬午充顺天乡试同考官。四十年(1764)甲申升任山东司员外郎,曾蒙御赐家风淳厚额仕。人品学术,为邑人所推重。

郑家兰

  郑家兰,嘉庆年间韩山书院主讲,广东丰顺县人。

  乾隆五十三年(1788)中举亚元,嘉庆十三年(1808)戊辰科登进士,钦点翰林院庶吉士,授福建邵武县知县。在官清操自持,多施惠政,民赞称之为郑菩萨。归里后受聘为韩山书院主讲,岭东优秀之士多出自其门下。工书法,楷行兼美,为世所珍,著有《正初文集》四卷。

王利亨

  王利亨,嘉庆年间韩山书院主讲,字寿山,号竹航,广东嘉应(今梅州市梅县区)松源镇园岭村人。

  乾隆五十四年(1789)己酉科举人。嘉庆六年(1801)辛酉科进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后授山西广灵县知县、忻州知府,政声卓越。因无心于仕途,中年辞官,于嘉庆年间主讲韩山书院10余年。诗词书画,兼擅其长。著有《族籁阁诗钞》八卷、《梅水诗传》卷一。

李光彦

  道光九年(1829)韩山书院主讲,原名炽昌,字子迪,原籍广东嘉应(今梅州市梅县区)。道光元年(1821年)辛巳恩科举人,考取教习留京,后以知县闲归数年。九年(1829)主讲韩山书院。至廿一年(1841),选送会试,登进士,授翰林院检讨。益嗜学不倦,常手抄《十三经注疏》,尤熟阮仪德辑《皇清经解》。著有《易铜》、《职恩斋文集》。

黄钊

    黄钊,道光十八年(1838)韩山书院主讲。又名香铁,字谷生,原籍广东镇平县 (今蕉岭县) 城西霞黄村。

  嘉庆廿四年(1819)己卯科举人,授官内阁中书。先生结交文人学士甚多,在京师与广东阳春县谭敬昭、吴川县林辛山、顺德县吴秋航及黄小舟、番禺县张维屏、香山县黄香石等人,有“粤东七才子”之称。在嘉应州 (今梅州) 与宋湘、李甫平齐名,被誉为“梅诗三家”。

  道光十八年(1838)任韩山书院山长。晚年在潮州城购买“雁来红馆”,从事教育。一生著作甚丰,有《读白华堂诗集》、《梅水诗传》卷十、《诗纫》八卷、《赋钞》一卷、《经后》四卷、《铁盒随笔》以及《落叶诗》等大量诗文著作。

黄仲容

  黄仲容,道光年间韩山书院主讲。号雪蕉,别字纫兰,原籍广东嘉应 (今梅州市梅县区) 白渡镇象湖村。嘉庆廿一年(1816)丙子科举人。道光三年(1823)癸未,以二甲进士入翰林散馆一等五名,授职编修,寻转御史,掌江西、广西道署理刑科。后掌教丰湖、韩山、城南各书院,多所造就。晚年自订《诗文集》藏于家。

丘建猷

  丘建猷,咸丰四年(1854)韩山书院山长。

  广东大埔县人,道光十五年(1835)乙未科进士,曾任知府。咸丰四年(1854)任韩山书院山长,躬行教士,以实学课文,著有诗文集。

李铿载

  李铿载,咸丰年间韩山书院主讲。原名龙孙,字湘宾,原籍广东嘉应(今梅州)。

  咸丰元年(1851)辛亥恩科举人。性廉介,非其道不苟取于人,而体恤贫困,唯恐不及,虽屡空弗计也。屡主韩山书院,以及培风、榕江、东山书院讲席。著有《绿云山诗钞》及《绿云山词钞》各四卷、《梅水诗传》卷五和《蕉鹿梦传奇》四卷。

何探源

  何探源,同治元年(1862)韩山书院主讲。原籍广东大埔县。

  清代举人,同科廪生中49名,咸丰九年(1859)己未登进士。授翰林院庶吉士。曾任知县。同治元年(1862)任韩山书院主讲。

丁杰

  丁杰,同治五年(1866)韩山书院山长。广东广州市番禺区人。

  道光廿九年(1849)己酉科举人。同治五年(1866)任韩山书院山长。著有《阴符经直解》一卷,《道德经直解》一卷,《峨术斋诗草》七卷。

吴道镕

  吴道镕,光绪七至十(1881—1884)年韩山书院主讲。字玉臣,号用庵、澹庵,祖籍浙江会稽,生于广东广州市番禺区。

    光绪六年(1880)登进士,进翰林院,曾授散馆编修。后返广东,潜心经典,从事讲学,先后担任潮、惠、穗等地多家书院掌教。光绪七至十年(1881~1884)主持韩山书院讲席。后掌教金山书院,并为《海阳县志》总纂。光绪卅年(1904)起任两广高等学堂监督,同时历任学部谘议官、广东学务公所议长。民国后闭门著述。著有《澹庵诗存》、《澹庵文存》、《明史乐府》,编有巨著《广东文徵》,总纂光绪《海阳县志》、宣统《番禺县续志》。

何如璋

  光绪十四至十七年(1888—1891)韩山书院山长,广东大埔县人。

  何如璋同治七年(1868)戊辰科翰林,光绪三至八年(1877~1882) 受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日本,被誉为“不辱使命的何如璋”。后任福建船政大臣,主管马尾造船厂。

  光绪十年(1884)中法战争中,因马尾港军舰为法军击毁而被革职戍军3年后归家。光绪十四年(1888)出任韩山书院山长,掌教3年,主张西学,介绍传播近代科学文化,所识拔多知名之士。

  光绪十七年(1891)卒于韩山任上。著有《使东述略》、《使东杂咏》、《使日函牍》、《塞上秋怀》等诗文集。

丘逢甲

  丘逢甲,光绪廿三年(1897)韩山书院主讲。台湾苗栗县人,祖籍广东蕉岭县。爱国志士、教育家、著名诗人。

  丘逢甲光绪十五年(1889)登进士。中日甲午之役,在台湾参与领导抗日斗争,事败内渡,附籍广东海阳县(今潮安区)。光绪廿三年(1897)任韩山书院主讲,曾在院里栽小松纪念。先生专以维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,对培育具有爱国民主思想的人才,产生较大影响,竟被视为异端,岁终愤而辞职。

  此后,先生仍常眷念韩山,有诗文如“前年韩山留瓣香”,“我昔在韩山,有石曰双旌,种松其中,畀成梁栋,支大厦之倾,而惜其迟生”等。1905年任两广学务处查学员,曾莅惠潮嘉师范学堂整顿学务,督修葺校舍。

附件列表


0
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
上一篇 闹热    下一篇

标签

参考资料

[1].  《潮州的书院》   
[2].  《广东通志初稿》   
[3].  嘉靖《潮州府志》   
[4].  《潮州市文物志》   
[5].  《重修韩祠碑》   
[6].  《永乐大典》   
[7].  《四库全书》   
[8].  《昌黎书院碑记》   
[9].  《潮州志》   

同义词

暂无同义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