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山书院
金山书院,位于广东潮安(今属潮州),为潮州古代的一所府属书院。
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(1012)冬,王汉出任潮州军州事。初至潮郡,时“州之子城,依金山为固,前俯而后仰。由南至北,绕以壕,东则溪也。”北以金山为天然屏障;南至百花台前;西至北马路;东至城边。州治设于子城内,距金山约二百步。州治内又有逼山面建的重要库廪。故蛮荒的金山有可能成为盗贼藏匿的地方,对州治的安全产生压力。所以王汉十分担心。决意亲自上山视察,遂命部下开路。竣工后,山前有个小湖,绕过小湖,就是山麓。山边有个天然石门,穿过石门,沿小径东上,未及半山,便出现一块约三十步见方的空旷平地,中间立一小巧珑玲的八角亭,亭前书“荔枝亭”三个大字。左右尽是巨树,以荔枝最盛。林木翡翠,缀以红亭,相映成趣。山顶上,正中有一巨石,高出丛莽,南面直书“独秀峰”。往北再走十步,出大石中,地形孤耸。远眺西北,与凤山遥遥相对,故建“凤凰亭”与之呼应。由凤凰亭东行七十步,有数石相互依偎,高低错杂,风韵百出。此处最宜东望日出,故有“初阳亭”面溪伫立。并选数石中之最高大者,上镌三个大篆:“初阳顶”。折回凤凰亭西,有平坦的草地,约百步见方。草地南端有一块刻着“望贤”二字的大石。
“望贤”西连大山脊,越过十步,又有一硕石,上錾“题石罔”。罔下复有石向西突出,好像专为游客送日落山而设。太守因地制宜,便在石上建镂月裁云的“西晖亭”。亭南岩壁峭险,名“西晖岩”。岩东南五步,丛石怪诡,隐藏于茂林修竹之间,势若腾踊,题曰“隐石”。石侧有洞,叫“仙游”,取最宜神仙游览之义;洞中有台,称“凤台”,意谓此处系凤凰结集的洞天福地。
宋末,兵戈大动。郡守无暇他顾,经过精心整理的金山便渐渐失去光彩,“亭榭圮于风雨,竹木残于斧斤”。
南宋绍兴中期,知军州事翁子礼再度下大功夫重修金山,在山南建了三个亭,叫“凝远”、“成趣”、“披云”。坐亭上,可俯揖金城万家于几席之中。循山而东,长江曳练,“目力交驰,景趣竞远,身居城郭中,倏然如在四旷之野”,故于此重筑“就日亭”。巅顶还有“一览亭”可供游客小憩。坐亭上,尽见山前山后、山东山西,皆“砌石为道,络绎其间”。石道两旁,或桃或李,或竹或木。整修完毕,翁太守曾利用暇日,大宴宾客于诸亭中。凡名流郡贤、百姓仕女,莫不争着自带酒食,到金山胜地同庆偕乐。在整个修揖过程中,“不敛一铢,不役一丁,鬻材僦工,筑亭宇如筑私室”。
元至正六年(1346),官民协力,在金山之阳建马公祠,纪念为国捐躯的宋末民族英雄马发。
明万历年间,知府徐一唯有感于金山乃潮郡之镇山,不可无坊,于是立石坊,曰“东南最胜”,曰“第一山”。坊右建“金山庵”。庵西有“岩瞻台”。台下有“伏虎石”,镌着总兵俞大猷所作铭记;台后刻“拙窝”二字,又刻周敦颐《拙赋》。右侧有顽石屹立,一石数峰,诸峰分中有合,合中有分。石匠别出心裁,择间隔匀称的四峰,—峰一字,分别镂以“清”“晖”“同”“趣”,为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)潮州路总管王翰(用文)的笔迹,字体端庄俊逸。再上去有“横鹤桥”,过桥便是周(敦颐)、马(发)二祠峙立。祠后有副使任可容建的“超然台”。到了巅顶,“一览亭”已败,平坦可坐。
清顺治年间,叛帅郝尚久曾在这里筑寨挖井,井深数十丈。
光绪三年(1877),总兵方耀拨出特别款项,命令当时的绅士郭廷集就周祠旧址建金山书院,专供本府所属九县的生员读书修业。院前立崇道堂,中祀文昌君,左祀韩愈,右祀周敦颐;院后是景韩楼。金山书院北倚山腰,依山势高下,环建斋舍共七十多间。温仲和任书院山长。
光绪十三年 (1887),总督张之洞巡视至潮,参观了金山书院后,便命令在书院左侧兴建藏书楼,五年后落成。总兵方耀赠书七大橱。
光绪二十年(1894),巡道曾纪渠(曾国藩之侄)再拨赎锾(古衡法六两为—锾。古代犯法之人纳金赎罪,皆以锾计,称罚锾)三千金,叫方功惠(知府)买书充实书库。金山书院自此更加成为当时名人学者聚集的地方。
光绪二十八年(1902)四月,由潮州知府惠昌倡定为“潮州中学堂”。由太史温仲和(嘉应人)当总教习,学生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者,编入新设的师范讲习班学习。后还办了二年制的师范简易班,以解决初级小学师资的需要。
1949年10月潮汕解放,12月25日人民政府接管金中,定名为“广东金山中学”,并确定为省重点中学。
1952年暑假,人民政府决定将金山中学迁往汕头礐石,与汕头市私立礐光中学(其前身系成立于1906年的礐石中学和正光女子中学,1927年合并为礐光中学)合并,仍定名为广东金山中学,面向整个潮汕地区择优招生。
“ 文革”期间,金中曾一度被改称为“红岩中学”、“汕头市第十三中学”。
1978年恢复原校名,恢复为省重点中学。
1985年1月,潮安第一中学改称“金山中学”。
《潮州志•教育志》:金山书院,在城北金山。光緖三年(1877)总兵方耀拨款饬绅士郭廷集就周濂溪祠旧址建,为九属生员肄业之所。院前为崇道堂,中祀文昌,左祀韩昌黎,右祀周濂溪;后为景韩楼,北倚山腰,因山势高下,环建斋舍凡七十余间。四年间,番禺陈维岳、柳芳、何凌端【番禺•丁志】、南海廖廷相皆曾讲学于此【书院沿革】。普宁张振华为监院十载【张振华传】。十三年,总督张之洞巡阅至潮,饬建书楼院左【海阳•吴志】。十四年延番禺吴玉臣太史主讲席【李芳兰撰海阳县志序】,十八年书楼落成。二十年巡道曾纪渠拨赎锾三千金,由知府方功惠购书计图书七櫉,由总兵方耀置余皆购买。院延师课经古,设监院、董理各一。甄别期定韩山甄别后三日,由知府如额匀录九属,正副课生共一百名送院肄业【海阳•吴志】。同年,延嘉应温仲和以训诂之学课士【书院沿革】。二十四年,大埔杨国璋主讲义理之学【大埔•温志璋传】。二十五年,绅董禀准加四十名,合原额生共一百四十名【海阳•吴志】。二十八年,改办为潮州中学堂【金山槪览】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