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人文化百科  > 所属分类  >  人文风俗   
[0] 评论[0] 编辑

中元节

  中元节是潮汕的传统节日,俗称“七月半”,又称“施孤”、“祭孤”、“鬼节”、“普渡”等。

 

简介

  古代中国以农历一月十五日称上元,七月十五日称中元,十月十五日称下元;上元是天宫赐福日,中元为地官赦罪日,下元为水官解厄日。中元为道教的说法,佛教称其为“盂兰盆节”,民间则叫做“鬼节”。

  传说七月份整个月份,“阴府”的“地狱门”开放,地狱里的孤魂饿鬼可以走出挨饥忍饿、惨遭折磨的“地府”,到人间享受香火。故有7月1日“开孤门”,7月30日“关孤门”的俗谈。在潮汕地区,人们把7月15日作为“施孤”的正日,也称这一天为“鬼节”,把七月称为“鬼月”。因而,在潮汕不同的地区,“施孤”祭祀的日子并不统一,有些在7月15日,有些在7月13日、7月14日,或者是7月30日等,有些地方甚至在七月份有两次的“施孤”祭祀,分为“荤施孤”和“素施孤”。

 

习俗

  中元节,泛指人间把祭品施舍给“阴间”的孤魂饿鬼。在潮汕地区,俗传去世的祖先在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,故有七月初接祖,七月半送祖的习俗。

  每逢七月半,潮汕各家各户便会在路边摆上米、水果、菜肴、鹅鸭等,以及冥间用的纸衣帽、各类纸钱、香烛等祭拜。一般在城镇或较大的乡村,都要搭孤棚,设普度坛。普渡坛中央悬挂着“盂兰盆会”的横幅或三官大帝像。在普渡坛前方摆上上下两层桌子,上桌放一个斗灯,下桌放神像、香炉之类等法物,斗灯内放白米、铜镜、古 剑、小秤、剪刀、尺以示避邪。过午,潮汕妇女将祭品,如三牲或五牲裸品、酒、饭、纸钱、水果和冥间用的纸衣物等摆放在普渡坛的大堂前面的空地上,而后上香拜祭,有些地方会将香火插满沟边路旁,意味遍济四方。由于这些香火是用来祭祀“孤爷”(潮汕地区对孤魂饿鬼的美称),因此,为了不让小孩子乱动香火,大人往往会吓唬小孩:“若是偷拔香火,半夜要尿床的。”

  一些较为传统的村落,会在施孤的当天恭请法师高坐于祭坛之上,摇铃诵经。当诵完一遍后,会将座边的面馃、大米撒向四方。这样反复做几次,这种仪式称为“放焰口”。“焰口”传说是印度一种饿鬼的名称,这种鬼喉如针大,而且能放出火焰。法师诵经使他们的喉咙扩大,能咽得下食物。

  潮汕“施孤”的祭祀活动除了施孤普渡之外,还有拜祖宗,以酒菜、纸钱祭奠亡人,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。这一天,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。三年内死的称新亡人,三年前死的称老亡人。迷信说,新亡人先回,老亡人后回,因而,新旧亡人要分别祭奠。送祖时,潮汕妇女会烧大量的纸钱冥财以便“祖先享用”,同时,在祭祀时焚烧包裹(装着衣物纸钱的纸包裹,包裹中附有一张写着享用人姓名的纸封),称“烧包”。一年内过世者烧新包,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。

  古时的潮汕人会在“施孤”祭祀后将祭品撒到孤棚下,让贫苦者抢拾,俗称“抢孤”。据闻,抢到这些东西意味着福气、财气,特别是那些重达一斤多的面馃,更被认为是大财气而成了抢的对象。过去,潮汕地区的人们生活贫困,这些抢到的东西往往被带回家当口粮。然而现在口粮富足,人们便带回家去喂猪。据说,用这些东西喂猪,能使猪日大千斤夜大八百。

  潮汕某些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鬼神迷信,具有“阴阳眼”的人在施孤祭祀便会看见一群饿鬼在抢食,而后将口水吐于祭祀的盘中,顿时,空盘中就会出现原先祭祀的食物。

  施孤正日,有些乡镇会请艺人演潮剧或纸影(木偶戏),用阳气压阴气,以吉祥冲邪恶。

  由于七月是“鬼月”,在七月十五日“施孤”这一天,迷信鬼神的家庭不允许孩子在夜间七点后出门,偶尔家中有人患了急症,往往怀疑冲撞恶鬼,于是祷神拜佛,祈求驱邪祛病。据说“阴气重”、“阳光低”的人,必须关在家中,这些人不仅夜间在外要和鬼碰撞,还会白日见鬼。

 

  在潮汕不同的地区,“施孤”的祭祀不尽相同。

  潮安施孤会制作多种果品,其中有一种叫“鲤鱼果”,用糯米皮包米馅,捏成鲤形状,皮为红色,点缀节日的拜祖物品。

  惠来县“施孤”要做七样棵晶——新妇仔、荷叶包、三角楼、六角楼、鸡规团、石榴仔和另一件普通果品。

  澄海、普宁等地在施孤时还用竹、纸扎塑一、二尊两三丈高身披白甲的青面獠牙鬼王,俗称“孤王”,置于孤棚旁或庵堂门边,用来镇守施孤祭坛,监视及制服那些捣乱的孤魂恶鬼,保证施孤礼仪的顺利进行。施孤结束后孤王与纸钱一起烧焚送上天。

  某些地方会在河边设道场,恭请僧尼、道士念经,晚上又在河边放水灯。饭食及其他祭品则用竹篾制成的盘子盛着,食物下面奠着剪纸的花,食物有的摆在桌上,有的摆在地下墙角。

  没有集体举行施孤祭礼的村落,施孤时,有的把礼品摆在门口,有的摆至巷口。祭品有的互赠,有的施济穷人。

 

“放掉面桃去抢饼,面桃无了饼也无。”

  潮汕俗语说:“放掉面桃去抢饼,面桃无了饼也无。” 当法师撒下饼时,抢到面桃的往往放下面桃去争夺饼,结果面桃被人捡走,饼也抢不到,两头落空。过去,有的会在高高的施孤棚上放一些祭品,祭完让人去抢。于是,这些东西成了生活贫困者的抢夺目标。当鞭炮声响,他们往往奋不顾身,而身体赢弱者往往只能望着施孤棚干着急。

 

“拖死鬼”

  “拖死鬼”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与生人对话。对潮汕地区而言,七月便是“鬼月”,因而在这个月份潮汕人喜欢通过“拖死鬼”(又叫“牵下路”)的方式来与死去的人对话,问及一些未来的事。通灵的神巫通常为妇女,人们会用布蒙山她的双眼,点上一根香,然后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。咒云:“观音 渺渺在海中,法身去到普陀山。脚踏莲花千百瓣,手持杨柳来娶童。 铜(口禾)硬硬铸成锣,铁(口禾)硬硬打成刀。童姐硬硬阿娘娶,阿娘娶 童来踢跎(游玩)。去到六角亭,六角亭下香花莹,六角亭下着捧手,深深 捧手拜神明。去到奈河东,脚松手亦松。去到奈河桥,脚摇手亦摇。桥顶 叫娘娘勿听,桥下叫娘娘快行。去到花园花园中,去到魂树引魂人。”

  当发现神巫昏昏似睡时,即念“一步催,二步催,催童姐,脚行路,手放开; 一步吼,二步吼,吼童姐,脚行路,嘴开口。”于是神巫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。

  当“死鬼”牵完时,即念“日落 西山是冥昏,家家处处人关门,鸡鹅鸟鸭上条了,请阮童姐回家门。”从而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。

由来
目连救母

  据《盂兰盆经》等资料载,释迦牟尼弟子目连,因其母生前不愿向僧尼施舍,死后沦为饿鬼,痛苦不堪,如处“倒悬”。目连给母亲送去食物,但入口即化为烈火,终不得食。目连求佛祖挽救,佛祖告诉他,在7月15日备百味饭食于盂兰盆中供养10万僧众,即可救度母亲。目连救母后向佛祖建议,以后佛家弟子在7月15日这一天修孝道,用盆子装饭食果品去供奉冥冥者,以报答父母祖宗养育之恩。佛祖同意,因此报亲恩节转为盂兰盆会,7月15日便成为佛教的节日。

附件列表


0
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
上一篇 柘林渔火    下一篇 潮州新八景

参考资料

[1].  潮汕民俗网   http://www.chaofeng.org/article/detail.asp?id=144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