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人文化百科  > 所属分类  >  潮汕胜迹   
[0] 评论[0] 编辑

广济桥

  广济桥,俗称湘子桥,原名康济桥,位于潮州古城东门外,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,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,是古代闽粤的交通要津。该桥以其“十八梭船二十四洲”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、洛阳桥、卢沟桥并称“中国四大古桥”,为中国第一座启闭式浮桥。 

 

基本概况
潮州广济桥潮州广济桥

  广济桥全长515米,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,东临笔架山,西接东门闹市,南眺凤凰洲,北仰金城山,景色壮丽迷人,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“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”。1988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  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,由太守曾汪创建,初为浮桥,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“康济桥”,后自东、西两岸向江心逐墩修筑。淳熙元年间(1174年)浮桥被洪水冲垮,太守常炜重修之,并创杰阁于西岸,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,至绍熙元年(1194年)历五十四年间,朱江、王正功、丁允元、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,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。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(1189年)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、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“丁公桥”。

  绍熙五年(1194年),太守沈宗禹“皤石东岸”,筑“盖秀亭”,并称东桥为“济川桥”,接着,太守陈宏规、林骠、林会相继增筑,至开禧二年(1206年)历时十二年,建成桥墩十三座。东西桥建起来后,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,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。

  绍定元年(1228),东段建成13墩,西段建成10墩,历57年之久。江心一段89米因水流湍急,建墩不成,仍以24只船连结为浮桥。

  宋末至元代,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,明宣德十年(1435年),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“迭石重修”工程,竣工后“西岸为十墩九洞,计长四十九丈五尺;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,计长八十六文;中空二十七丈三尺,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”,并于桥上“立亭屋百二十六间”,更名为“广济桥”。

  正德八年(1513年),知府谭伦增筑一墩,嘉靖九年,减船六只,形成“十八梭船廿四洲”的独特风格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,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,并铸鉎牛二只,分置西桥第八墩和东桥第十二墩,意在“镇桥御水”。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洪水,东墩鉎牛坠入江中。故有民谣云:“潮州湘桥好风流,十八梭船廿四洲,廿四楼台廿四样,二只鉎牛一只溜”。桥全长约520米,现存古桥墩21座。

  随着历史的变迁,广济桥几经修筑。1958年政府拨款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,并拆除十八梭船,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。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,原7米的桥面作为车行道,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。2003年10月,广济桥开始进行全面维修,总体按明代风格为修复依据,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,工程历四年而成。

  广济桥集梁桥、浮桥、拱桥于一体,为中国桥梁史上的孤例,是独特的文物旅游观光胜地,古人有“到潮不到桥,枉费走一遭”之说。桥梁专家茅以升曾撰文指出:广济桥“中有一段,用船只连为浮桥,可以解开,让出航道,成为可分可合的活动桥,是我国桥梁史上的一个特例。”

历史变迁

  公元1171年 南宋乾道七年,知州曾汪,造舟为梁,舟八十有六只,以接江之东西岸,且峙石于中,以绳其势,根其址,名曰“康济桥”。

  公元1174年 南宋淳熙元年,甲午夏,韩江水涨,康济桥桥舟漂没者半,知州常祎修之,增桥舟为一百零六只,以其余资,创杰阁于岸右,名之曰“仰韩阁”,以为临之观所。

  公元1179年 南宋淳熙六年,知州朱江建“登瀛门”,左掖曰“三己亥堂”,右掖曰“南州奇观”。增石洲二,与旧为三,筑亭其上,东曰“冰壶”,西曰“玉鉴”,中曰“小蓬莱”。

  公元1180年 南宋淳熙七年,通判王正公,复增一洲,距西岸数步,上跨巨木,下通船筏,至是始无冲突浮梁之虞。

  公元1189年 南宋绍熙十六年,知州丁允元修浮梁,自西岸增四洲为八,亘以坚木,覆以华屋,曰“丁侯桥”。

  公元1196年 南宋庆元二年,知州事漳州陈宏规,益东岸洲二,结架如丁侯桥,而增广之,曰“济川桥”。更挹秀曰“济川亭”,以止过客。亭之后曰“见思庵”。

  公元1198年 南宋庆元四年,知州林漂,衍济川桥而袤之,增以四洲,雄丽过于西桥。又漳潮界上,道路硗确。捐金砌石,以便往来。

  公元1203年 南宋嘉泰三年冬,济川桥火,为亭若庵,一夕俱尽。知州赵师会,亟与通判马承规,增崇石洲故址,屋覆其上,砖瓮其下,面桥为亭,名悉仍旧。大书题扁,侍郎陈谠笔也。

  公元1206年 南宋开禧二年,知州福州林会,接济川桥之西,增筑石洲五,修其旧者一,亦屋覆而砖瓮之。扁曰“小蓬莱”,因朱侯命名之旧。

  公元1228年 南宋绍定元年,知州龙溪孙叔谨,复接丁侯桥之东,增筑二石洲。

  公元1234年 南宋端平初,知州叶观,以桥屡经溪洪风飓之余,亭屋俱弊,命判官赵汝禹督工,悉整而新之,中扁“玉鉴”,与“小蓬莱”对。仍辟二亭,面北曰“飞跃”,为祝圣放生之所;面南曰“盍簪”,为礼贤实践之所。

  公元1233年 浮桥旧以铁缆,绍定六年,梅寇冲突,仓卒销缆为兵置,而易之籐,随成辄坏。开庆元年(公元1259年)知州林光世,造新舟二十四,铁缆七十丈,从旁翼而贯之,遂可永久。

  公元1262年 南宋景定三年飓风之厄,舟与亭屋,俄顷而尽。知州游义肃重建,址之欹者改筑,材之蠹者更新,桥成极其壮观。邦人即济川桥建游侯生祠。

  公元1298年 元大德二年,总管大中怡里(蒙古人),修造桥亭,寻复为洪流所坏。

  公元1306年 元大德十年,总管常元德,复碑石,洲高三丈余,重修梁亭。

  公元1326年 元泰定三年,判官买住(蒙古人),易以石版,仅成四间,创新补旧,亭屋俱备,忽一夜第一间石版自折。 

  公元1332年 元至顺三年,又折一石版,溺死者三人。本路(元制称潮州为潮州路)同知喑都剌哈蛮(蒙古人),恻然捐俸,鸠合众力,重跨木梁,添创亭屋,往来者遂无战兢之恐。

  公元1344年 元至正四年,府判乔贤修桥,筑亭桥上者,为楹二十有四,为阁于桥之西,名之曰“仰韩阁”。 

 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,龙岩王源为潮州知府,主持了广济桥规模空前的重修。“凡墩之颓毁者,用坚潮州广济桥(10张)磐以补之,石梁中断者,用梗楠樟梓之固巨者以更之,中流狂澜触啮,不能为梁者,仍设以浮舫,絷以铁缆,无陷溺之忧。桥之上乃立亭屋百二十六间,屋之下,梁之上,镘以厚板,板上侧卧二层甓,用灰弥缝之,以蔽风雨寒暑,以防回禄之虞。”(明姚友直《广济桥记》)桥上亭屋间还建起12座高搂,以壮游观。江心一段,仍用24艘船联成浮桥。桥成之后,极为富丽堂皇,其规模之宏伟,形制之代表性,都达到了广济桥历史上的高峰。桥成,更名“广济桥”。  

  公元1470年 明成化六年,知府谢光,重修广济桥亭屋,卖蒙山、宝定二废庵田产,入宁波寺为修桥费。 

  公元1497年 明弘治十年,同知车份,重修石洲三而梁之,建亭屋二十间。  

  公元1510年 明正德五年,知府郑良佐,去亭屋,易梁以石,工未就,以忧去,知府谈伦,续修如制。  

  公元1530年 明嘉靖九年,知府邱其仁,立桥东西二亭,以息过客,而桥南北,皆瓮以灰石栏。杀浮梁四之一,岁佥桥夫四十四名,渡夫十名司守,每名纳银五钱,储于帑,为补置费。“十八梭船廿四洲”之格局从此形成。自创设以来,共历时359年。  

  公元1546年 明嘉靖二十五年,浮梁坏,知府郭春震重修。又明万历间,广东巡按蔡梦悦,造广济桥石梁,民德之,立蔡公祠之左。

  公元1650年 清顺治七年,郑成功围潮州城,久攻不下,广济桥毁于兵火。总兵蔡元修复。  

  公元1653年 清顺治十年,潮镇郝尚久,反清归明,清将耿继茂率满汉兵十万围潮州城,广济桥复遭兵毁,蔡元又修复之。 

  公元1671年 清康熙十年,提学道迟煊,知府宋徵璧修桥。康熙十二年,八月,飓雨毁屋,广济桥圮。康熙十六年,八月廿四夜,西岸桥下吼声如牛,石墩忽倒其一,知府林杭学修桥。 

  公元1685年 清康熙二十四年,总督吴兴祚,捐万金,重修广济桥。  

  公元1724年 清雍正二年,知府张自谦,倡缙绅士庶,修石墩一。铸鉎牛二,列东西岸,以镇水患。 

  公元1728年 清雍正六年,知府胡恂,修桥墩一。  

  公元1842年 清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大水,东岸石墩圮者六,损者二,坏者一。西岸石墩圮者三。木石桥梁,损失殆尽。鉎牛失其一。  

  公元1843年 清道光二十三年,知府觉罗谕官绅捐款修桥,成西岸三墩,复造浮梁船四十二,合原设浮梁十八,直接东岸。

  公元1847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,嘉应盐商邱慎猷捐千金,募闽人,成东岸墩一。于是知府吴均捐廉,续修石墩三。其余五墩:布商朱莆瑞等捐修一墩。米商林资福等捐修一墩。嘉应、平远、镇平诸盐商捐修一墩。潮桥海运盐户共修一墩。郡绅设局劝捐共修一墩。并与饶平杨锺等,次第捐办木梁,统归邱慎猷经理。吴均去任,知府刘浔捐金足之。以二十九年五月桥成。  

  公元1871年 清同治十年,大水,东岸桥墩复圮其一,总兵方耀率绅耆捐修。墩成,欲易木以石,以墩高水深而止。  

  公元1929年 民国十八年,曾取消浮桥,改用悬索吊桥,但通车一次即废。  

  随着历史变迁,至解放初,广济桥的桥墩已减少为二十座,十九孔,全桥长:517.95米,计东岸桥墩十二座加桥台一座,十二孔,长283.4米,西岸桥墩八座七孔,长173.3米,桥宽5米,中间97.3米,仍以十八木船连接。  

  1958年 人民政府大修广济桥,原有梭船撤去,建成双柱式(高椿承台)桥墩二座,架以钢梁,铺设路面,接通东西二桥。原有旧石墩,全部整治后留用,在旧石梁上,加铺钢筋路面。路面原为宽五公尺,扩阔而为七公尺,两旁加设行人道,道外有花格栏杆及灯柱。至是全东西桥为一,汽车由桥上通过,直达闽浙各地,行旅称便。  

  1977年 又一次进行扩建,原7米的桥面作为行车道,桥两侧各加宽2米作人行道。  

  1988年3月 鉴于广济桥具有极大的历史、艺术及科学价值,因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  

  1989年11月 潮州市政府在广济桥下游一公里处建成现代化的韩江大桥,从而结束了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,并为其全面修复提供了先决条件。

  1990年 国家文物局在潮州主持召开了“潮州广济桥修复论证会”,揭开了修复古桥之序幕。  

  2001年7月 潮州市政府向省文化厅和国家文物局上报《潮州广济桥维修方案》。同年12月,获文物局正式批复。

  2002年4月 潮州市政府决定成立“潮州市维修广济桥委员会”,以统筹修桥事宜,并聘请全国文物古建专家和海内外德高望重的潮籍乡亲为顾问。罗哲文、杨玉柱、吴庆洲以及李嘉诚、饶宗颐、陈伟南诸先生欣然接受聘请。  

  2003年10月 广济桥维修工程正式动工。工程以修旧如旧为准则,以重现明代风貌为设计依据,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,共分二期实施:一期为加固桥墩、修复桥面及十八梭船;二期修复桥上之亭台楼阁。经数年努力,工程于2007年6月告成。  

  2007年9月20日 全面维修后的广济桥正式对游客开放。

 

建筑特色

  广济桥每跨均架四条巨大石梁,最大的长约15米,宽1米,厚1.2米,重约50吨,其桥墩之大,堪称我国古桥之最。茅以升先生曾经这样描述:“广济桥所筑桥墩,全部都是石砌,大小不一,形态各异,南北两端,均作尖形,石块与石块之间不用灰浆,但凿有卯榫,使相结合,然都庞大异常,闻所未闻。” 

 

“十八梭般廿四洲”

   梁舟结合,刚柔相济,有动有静,起伏变化,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。其东、西段是重瓴联阁、联芳济美的梁桥,中间是“舳舻编连、龙卧虹跨”的浮桥。清乾隆间有诗赞道:“湘江春晓水迢迢,十八梭船锁画桥。”从结构上说,梁舟结合,是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。
  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、排洪,每当韩江发洪水,可解开浮桥,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。此外,还有关卡的作用,“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,乃始榷取盐税”。后来,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,方志有载:“清雍正三年(1725年),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,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,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。”

 

“廿四楼台廿四样”

   广济桥草创阶段,便有筑亭、“覆华屋”于桥墩上的举措,并冠以“冰壶”、“玉鉴”等美称。明宣德年间,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一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,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,并分别以奇观、广济、凌霄、登瀛、得月、朝仙、乘驷、飞跃、涉川、右通、左达、济川、云衢、冰壶、小蓬莱、凤麟洲、摘星、凌波、飞虹、观滟、浥翠、澄鉴、升仙、仰韩为名。至此,桥楼之设,乃造其极。

 

“一里长桥一里市”

  广济桥是“全粤东境,闽、粤、豫章,经深接壤”的枢纽所在,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,因此,很快便成为交通、贸易的中心,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。天刚破晓,江雾尚未散尽,桥上已是“人语乱鱼床”了。待到晨曦初露,店铺竞先开启,茶亭酒肆,各色旗幡迎风招展,登桥者抱布贸丝,问卦占卜,摩肩接踵,车水马龙。


 

广济桥文化
“十八梭船廿四洲”
十八梭船廿四洲十八梭船廿四洲

  广济桥所处的环境,正是风光旖旎的“潮州八景”区,这使广济桥显得更加迷人!所以民谣中说道: “湘桥好风流”,修复后的广济桥,由于韩江供水枢纽工程的调控作用,江面水位保持在十二点八米左右,“江流汨汨,水天一色”。特别是春天,两岸木棉花竞相绽放,万绿丛中露出点点火红,把广济桥装扮得格外妩媚动人。

  “十八梭船廿四洲”,“洲”在这里指桥墩。“梭船”是指连接成浮桥的木船,这种木船因其两头尖细,状如织布梭,故称之为梭船。桥由东西两段的桥墩及中间的十八艘梭船连接而成,形成梁舟结合的独特格局。浮桥可开可合,开启时即可通航又更于泄洪。

  这种梁舟结合的独特风格,使桥梁艺术得到充分表现,从现代桥梁美学的角度看,广济桥成功地处理了桥梁的形状、功能、色彩、质泽等因素,使得刚柔相济,突显魅力。

 

“廿四楼台廿四样”
廿四楼台廿四样廿四楼台廿四样

  广济桥不仅是水上通道,而且是一处构思精妙,重瓴筑阁,雄伟壮丽的古代建筑群。 广济桥上楼台亭阁虽错落有致,体态各异,但比例则是一个或几个比率在整体中的重复。从而确保桥上建筑杂而不乱,错落有致,且色彩材质却是绝对统一。修复后的楼台亭阁以灰色为主色调,人感到厚重、沉稳,体现浓郁的文化气息。在木构架的选材上,全部采用进口坤甸木。这种木材除了可防白蚁及耐久性好外,还在于特殊的裂纹及稍微黑色的外表,较好体现了古桥的历史沧桑感。在屋顶的屋脊头上,运用潮州民居特有的金木水火土形式,既富有变化,又保持地方特色。

 

“二只鉎牛一只溜”
二只鉎牛一只溜二只鉎牛一只溜

  鉎牛,是广济桥的重要组成部分,表达人们安澜平波,祈求桥梁永固、通行无阻的美好愿望。广济桥的鉎牛,是由知府张自谦在清雍正二年再修广济桥时铸造的。因牛在地支属丑,在八卦为艮,在五行为土,张自谦想借助“丑艮土”止水的力量来“镇桥御水”。分别在东西桥的桥墩上设置了二只鉎牛。道光二十二年,一场大水,东洲的鉎牛坠落江中,后来遂有“二只鉎牛一只溜”的民谣,给予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。

  无论是清代的鉎牛,还是现在重铸的鉎牛,在“镇水”的过程中使自身具有了永恒性,成了广济桥的重要标志。鉎牛属于桥梁雕塑,它的存在,使广济桥充满了活泼美丽的生机。 

 

“一里长桥一里市”
一里长桥一里市一里长桥一里市

  湘桥地处广东与福建、浙江、江西的交通要道,过往人们不论从陆上还是从水上都要从这里通过,并在这里集散物资。明宣德十年(1435年),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重修工程,清《一统志》中记载:知府王源叠石为墩二十有三,架亭屋百二十六间。有茶楼、酒肆饭馆,还有卖艺唱戏、下棋、耍猴、问卦等等,热闹非凡,且史书记载,清雍正三年,已规定,桥西属潮州府,稽查税点,桥东属运同,掣放引盐。广济桥桥市的繁荣,曾牵动过南中国经济的神经。因此才有了“一里长桥一里市,到了湘桥问湘桥”的谐趣佳话。

 

“牌坊一座慰英灵”
牌坊一座慰英灵牌坊一座慰英灵

  广济桥上有一座牌坊——“民不能忘坊”。《海阳县志•建置》中记载“民不能忘坊为太守刘浔、分司吴均建。”清•林大川《韩江记》有“道光间桥坏,郡守吴均为起大工,彻底修造,廿九年己酉夏五月告成,万民德之,建‘民不能忘坊’于桥上以永记念。”吴均,浙江钱塘举人,在潮州为官十多年,执法严厉,为官清正,自奉俭约,关心民众疾苦,为潮人所拥戴。潮州老百姓为颂扬他的功绩及清廉,还在东门楼上设了吴公祠,立了吴公像祭祀。

  明代的李龄说:“吾潮之胜状,在于广济一桥。”潮州广济桥,无论是环境、布局、用材、造型,还是工艺、功能、习俗,都独具特色。在潮人眼里,广济桥就是潮人的根,是潮人的精神支柱,是美的象征,更是一座沉淀着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桥、文化之桥。

 

“湘子庙和宁波寺”
湘子庙和宁波寺湘子庙和宁波寺

  潮谚云:凤凰山头,无日无云烟,湘子桥上,无日无神仙。在潮人眼里,湘子桥是一个充满灵气的圣地。古老的桥上,就曾经有过一寺两庙,这在古桥当中并不多见。一寺即宁波寺。饶宗颐《广济桥志》载:在桥之东,旧称宁波祠,塑宁波神以安水怒也。颇宏敞,祀十八罗汉及二十四桥墩神。

  二庙,即韩湘子庙及巧圣庙。据饶宗颐《广济桥志》:韩湘子庙在桥东洲之首,民国十六年重建。祀韩湘子,甚陋且隘,额题“韩湘子庙”四字。清姚竹园作诗道其事,有“成都昔日君平祠,潮州今日韩湘庙”句。巧圣庙在东洲第二洲墩上,道光二十七年,潮郡布行商重建,结构精美。

 

“湘桥春涨”

  “湘桥春涨”是“潮州八景”之一。“湘桥春涨”描绘在暮春三月桃花水汛,韩江水涨,河面增阔,十八梭船的涨落随潮水浮沉升降与桥东西墩连成一线,恰似长龙卧波活现。展望江面,但见韩水上游轻舟点点随波飞驰,中游东岸笔峰摇翠,下游凤凰的桃花盛开,景色迷人。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“潮州八景”诗中,描绘得绝妙:“湘江春晓水迢迢,十八梭船锁画桥。激石雪飞梁上冒,惊涛声彻海门潮。鸦洲涨起翻桃浪,鳄渚烟深濯柳条。一带长虹三月好,浮槎几拟到云霄。”


 

民间传说
“仙佛造桥”

  据记载,韩愈治潮八月,见恶溪溪面广阔,波涛汹涌,渡长而舟少,人多而舟小,人民过渡艰难,遂决定建一座桥横贯东西,使交通方便,减少民苦,造福后代。

  韩愈因建桥之事,与侄孙韩湘商议。湘子道:“溪阔桥长,独力难成,我仅能营建一半。”韩愈深深地考虑到:工程浩大,剩下一半桥梁,必须请大颠禅师相助,才能解决。于是即发书命人带去。潮阳灵山寺大颠禅师接到韩刺史来信,得悉邀请协助造桥。师本欲往,因求学者多,不能分身。乃推荐潮州开元寺广济和尚担此任。韩愈便请来广济和尚,与韩湘共商良策。商议结果,在广济门楼前划定桥身线位,韩湘从东面起建,广济自西面而筑,并约定两桥合拢日期,看谁建多墩,谁就得胜,树碑流芳。

  自此,韩湘子请来七仙相助,广济和尚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,各自分头施工,大显神通。东岸的八仙们,一个个龙上虎落,大显身手;西岸的众罗汉,一队队神出鬼没,争立殊勋。这是仙佛斗法,竞奇逞能,在运石、阻水、砌墩、架板的一系列过程中,光怪陆离,呈现了兴建大桥的精彩场面。

  在建桥合龙之时,双方各有一墩未建,仍各施法力,调运石头,定要使桥身衔接,不甘功亏一篑。韩湘子星夜到凤凰山取石,他施展神通,把黛黑山石变成一群黑猪,赶至隍溪边,迎面来了一队人马,敲锣打鼓,灯光如同白日,爆竹声阵阵地响着,原来这是送葬队伍。韩湘子赶的那群猪,竟被吓得走不动了,霎时间,还其本来面目变成乱石滩。事出意外,尽管韩湘子把仙笛吹,咒语念,要使石滩再变成猪群,不灵验了。(现隍有一名叫猪坑地方,黑石纷如,传说因此得名。)韩湘子弄得败兴而归。

  广济和尚深夜也到桑浦山移石,他显示佛法,把一块块黑石变成乌羊群,一路赶来,到现在乌羊地方,恰遇地主刘昌巡田,他一见羊群,存心夺为己有,说:“和尚!这群羊都是我家的。”广济与他争辩,但刘昌纠缠不休!广济无奈他何,暗想此时鸡鸣将曙,料定石头难以移至工地。便道:“羊是你家的,赶回去吧。”说后垂头丧气地走了。地主得意洋洋,把羊群赶到自己田里,此时晨光灿灿,那群乌羊变成块块黑石头,在田里堆起一座小山,刘昌懊悔莫及。从此,那座小山人们称为“乌羊山”。

  此日,是东西两桥合龙日子。因韩湘和广济的石头都没有调到,江心还有半里远空白,此段桥未能衔接。韩愈、韩湘、广济等人,瞠目相视,束手无策。幸而八仙发挥智慧,不谋而合,何仙姑拆下十八片莲花瓣丢于水面,即变成十八只梭船;曹国舅将云板放在船上,变成船板;李铁拐解下腰带,变成二条碗口大藤索,随潮水涨落伸缩,把梭船连结起来;藤索头尾结紧在东西二面桥墩上,联成“浮桥”。在江面形成了“十八梭船廿四洲”的规模,按日完成全桥工程任务。

  此次仙佛斗法造桥,韩湘子在东面共建十四墩;广济和尚在西面共建十墩,虽然胜负分明,但其功绩不可磨灭。由于有这种传说,潮人为了纪念他们,便把桥称为“湘子桥”,或称桥为“广济桥”,并在太平路旁树碑,刻着“广济桥”三个大字,以垂不朽。

 
“桥脚鲤”

  从前,有个富家子弟叫郑福禄,听说潮州城湘子桥脚的鲤鱼,结实鲜美、清甜,格外好吃,远近闻名,那年恰逢应考秀才他到潮州城会试,特地带来了一个厨子,想尝尝桥脚鲤的滋味。

  到了城里,每日叫厨子专门买桥脚鲤做菜吃。因为害怕鲤鱼是用人屎作饵钓的,所以每逢厨子买鱼回来,特别交代他宰鱼时要洗干净,鱼喉要多洗几遍,不能有半点杂味,搞得厨子提心吊胆,每次宰鱼足足要洗去半井水。可是到了吃鱼的时候,郑福禄狼呑虎咽,自已吃得干干净净,半口也没有留给厨子吃。

  厨子很恼火,就想捉弄郑福禄一下。有一日,他把买来的鲤鱼洗干净,用半截香蕉塞到鲤鱼喉去,做熟之后,捧到主人面前,郑福禄照例举起筷子,一筷掐住鲤鱼喉头,没料到提起筷子一看,箸头挟着的不是鱼喉,而是黄澄澄、软粘粘的东西。啊,这不是人屎吗?脸色骤变。可是他没呵斥厨子,一阵冷笑过后,问:“你今天的鱼洗干净了吗?”

  厨子回答说:“少爷,今天的鱼,我洗得格外干净。”

  郑福禄说:“那好吧,今天的鱼就赏你吃。”

  厨子装做消受不起的样子说:“不,不不,少爷你是主,我是仆,你的东西我那有福气吃呀!”

  郑福禄一听,火冒三丈说:“叫你吃,你就得吃!”

  厨子说:“好,好,我吃,我吃!”说完拿起筷子,左右开弓。不一会,一条条香喷喷的桥脚鲤鱼就让厨子吃得精光了。 
 

“醉仙骑牛”

  相传,古时有一个醉汉,天天拎着酒壶到广济桥十八梭船上独饮。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,时而骑上鉎牛背,时而卧倒鉎牛旁,时而吟唱,时而哭泣,狂态百出。

  一日,他大醉后爬上牛背,倒骑鉎牛,大声吟唱道:“骑马不及骑牛好,陆马难追水牛走。湘子桥头水牛生,骑牛翻身朝北斗。”话音刚过,就看见韩江上游有只大水牛缓缓游到醉汉身边,他翻身骑上牛背,往凤凰山顶飘然飞去。人们这才知道,他竟是一位神仙。

  因为这个传说,大诗人丘逢甲作了这样的诗句:“何处骑牛寻醉汉,凤凰山上日云烟。”

 

“二只生牛一只溜”

  康熙年间,韩江一次发大洪水,把湘子桥的十八梭船冲得无影无踪。扛桥的,挑筐的,所有行人进城进不去,出城出不来,叫苦连天。   

  知府张自谦说:“当年韩文公造湘子桥时,曾和龙王打过招呼,潮州不能作洪水,不能让百姓吃苦,还写了‘洪水至此’四个字,刻成石碑立在桥脚,叫龙王不要忘了这事,时长日久,石碑不知跑哪里去了,还是再刻块石碑吧!”

  于是,就在城里发动各家商号捐题,凑足了钱银。择了个黄道吉日,找来道士念经降乱,请在天的韩文公重写“洪水至此”四个字,还在桥上修了韩湘子庙。张知府觉得还不够。就用生铁铸了两只牛镇桥御水,果然自此潮州平安无事。    

  开初,那二只生牛倒是挺神气。也守本分,天天站在桥边,不料日子一长,觉得枯燥无味,就学调皮了。开始,也不外是趁夜静更深溜到江里洗澡。以后又跑到山林田园胡闹,撞折了树木,踩坏了庄稼,弄得四令的乡民意见纷纷,可是大家敢怒而不敢言。有一夜,它们俩索性打起架来,还在东津堤捅了一个大洞,结果洪水淹了房屋,死了不少人和牲口,生牛知道闯了祸,其中一只就偷偷溜之大吉。这件事闹到了天上,雷公跑去报告了玉帝,要求抓生牛问罪,玉皇就派雷公惩罚它们。雷公性情火暴,一个霹雷打下去。那头没有跑的生牛就被打得呆头呆脑。从此老实了再也不会乱来了。

附件列表


0
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
上一篇 粿汁    下一篇 滨江红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