潮人文化百科  > 所属分类  >  教育机构   
[0] 评论[0] 编辑

元公书院

    元公书院,又称濂溪祠(元公祠、周子祠),位于今潮州市上水门内北太平路东侧一带,是潮州府在宋朝时期的三大书院之一,建制规模较大。南宋淳祐九年(1249),潮州知州周梅叟为纪念其先祖——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而创建的官办书院。

建筑

  元公书院规模与韩山书院一般,建筑型制大体相同。其讲堂叫遵道堂,祠堂有两间,匾额称“光风”和“霁月”,供祀周濂溪(周敦颐)、二程先生(程颢、程颐)、横渠先生(张载)、朱文公(熹)等理学先师。山长、堂长居处设在祠堂两边,分别题上“明通”、“公溥”的匾额。设有4所斋舍,分别叫“中”、“正”、“仁”、“义”。书院前有一湾水池,如州学的泮池一样,其上砌有一条通向院中的石桥。宝祐二年(1254)前后,知州陈炜对书院(祠堂)进行拓宽。

记载
元公书院元公书院

  北宋熙宁四年(1071),理学创始人之一周敦颐以广东转运使的身份巡历至潮州,178年后,其后人周梅叟任职于潮,于各地争办书院,宣扬理学之际,为先祖周敦颐建祠致祭,设书院教养生徒。

  时书院紧靠州学的西面,割用了州学教授办公处所的一半建成。工程由州学直学许希闳主持,规模与韩山书院一致。创办始末由南恩州知州黄必昌撰写记文。

  宝祐二年(1254)前后,因书院里的祠堂太狭窄,又逼近行衙,容纳不下前来祭祀行礼的师生,知州陈炜对书院(祠堂)进行拓宽。

  至元二十九年(1292),广东道肃廉访使张处恭巡视潮州路,重建文庙与路学,书院空间得以腾出。在路总管陈祐的主持下,元公书院恢复了办学。

  至元三十一年(1294),广东道儒学提举熊炎委托张圭英、石国珍两位山长负责元公书院的重建工程。修缮后,元公书院有祠堂5间,讲堂3间,两旁分列4所斋舍。

  至顺二年(1331),潮州路总管王元恭在修建韩山书院的同时,见元公书院前面被民居挤占,污秽杂乱,对圣贤有亵渎之嫌,便命人立即清理,并用粉墙将书院围起来,改造两廊,装饰正堂。

  正统二年(1437),有过重要的修建。

  直至明初,书院尚存,但后来渐渐变成单纯保留祭祀功能的祠庙。

  成化年间(1465~1487),有过重要的修建,仍旧祭祀宋朝周敦颐等5位先生。

  【一说】弘治六年(1493),因旧址被占用,书院(祠)迁到城外三利溪亭。

  【一说】嘉靖末年,一说该祠被搬上金山。

  嘉靖二十四年(1545),潮州知府郭春震为其书写匾额“濂溪祠”。

附件列表


0
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

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,请 编辑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 京山书院

标签

参考资料

[1].  《潮州的书院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