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母捻
鸭母捻,首创于清代初年,原名“糯米汤圆”,潮州传统小食之一。每逢冬至,潮汕家家户户都喜欢做鸭母捻。
简介
鸭母捻,一种有馅的糯米粉制汤圆。因其形状如鸭蛋,“鸭蛋”潮汕话叫“鸭母卵”,谐音为“鸭母捻”,又因其用糯米焿皮,将熟时,一粒粒相继涌起,有时互相撞挤,一如春暖池塘之中,白毛鸭母成群泅水,游荡沉浮,半沉半浮,犹如白鸭子在浮游于水面上,故潮州人称之为“鸭母捻”。
制作方法
鸭母捻的传统制作要求严格,选用暹糯(即泰国糯米)做皮,其馅有绿豆沙、红豆沙、芋泥、芝麻糖、糖渍冬瓜片等。每粒重约2钱半,有圆形、椭圆形,有的还在皮上做红点。
1. 将糯米放在水中浸泡两个小时;
2. 用石磨将浸泡好的糯米磨两次。第一次磨毕置桶中,第二次磨完后,将糯米浆压干,揉浆皮时再加水,使皮变得十分软滑。
3. 取每一小团调成糯米浆皮,包上馅料,搓成荔枝果状或鸭蛋状,放入糖汤中煮至浮上水面即熟。
“鸭母捻”除了可以配上鹌鹑蛋、银耳、莲子、百合、白果、绿豆等配料煮成小甜点外,还可以将其捞干,洒上花生芝麻碎,这样就成了另一种美食“凤凰春”。
附件列表
词条内容仅供参考,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
(尤其在法律、医学等领域),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。